
2025年10月29日实盘配资炒股,上证指数收于4016.33点,随即进入震荡整理阶段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当前最关心的莫过于:同样是4000点,这次与2007年、2015 年相比究竟有何不同?震荡之后,市场又将走向何方?
回顾历史长河,A股曾在2007年5月9日、2015年4月9日向上突破4000点。相同的点位背后,或是截然不同的市场生态、产业结构与投资逻辑。理解这些差异,或许能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,做出更为审慎的投资决策。
历史上沪指三次向上突破4000点

数据来源:Wind,统计区间:1990.12.19至2025.10.30;指数行情走势不预示其未来表现,也不代表具体基金产品表现。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十年回望:A股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
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4000点,我们能相对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资本市场近十年间的变化。
不变的是核心规律:
市场的底层逻辑,比如人性的博弈、周期的轮回,依然在发挥作用。基于此,4000点作为重要的整数点位,对于投资者的信心而言,仍然是一道重要的考验“关卡”。
巨变的是市场生态:
一是新“国九条”引领市场制度深层变革。
2024年国务院发布新“国九条”,明确提出打造安全、规范、透明、开放、有活力、有韧性的资本市场。此后,60余项配套规则陆续推出,成为新一轮系统性的制度重构,标志着资本市场监管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变革。
尤其是,在注册制全面实行的背景下,监管部门推行“以信息披露为核心”的监管理念,强化中介机构责任,压实发行人主体责任,完善退市制度,推动市场优胜劣汰功能显著增强。
二是A股市场体量与产业格局“双重升级”。
从市场容量看,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与总市值均已实现跨越式增长,市场深度与广度显著提升。据Wind数据,截至2025年10月29日,A股上市公司数量较2015年4月9日的2447家跃升至5444家,增幅达122%;总市值则从53万亿元扩张至123万亿元,增幅高达132%。
A股市场十年规模对比
(2015.04.09 vs 2025.10.29)
指标2015年4月9日2025年10月29日十年增幅上市公司数量 (家)24475444+122.48%总市值 (万亿元)53.02123.09+132.16%数据来源:Wind,截至2025.10.29;指数行情走势不预示其未来表现,也不代表具体基金产品表现。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从上市公司结构看,全面注册制显著提升了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的包容性,以科技、新能源为代表的“新经济”公司已成为重要力量。
据Wind数据,十年前(2015年4月9日),万得全A指数成分行业中,非银金融、银行、房地产三大行业合计权重高达25.2%,是当时市场的支柱产业;十年后(2025年10月29日),电子与电力设备已取代传统行业,两者合计权重达23.4%,其占比已与十年前的金融地产板块相当。
万得全A指数成分行业权重对比
(2015.04.09 vs 2025.10.29)
十年前(2015.04.09)

数据来源:Wind,截至2015.4.9,申万一级行业分类;指数行情走势不预示其未来表现,也不代表具体基金产品表现。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当前(2025.10.29)

数据来源:Wind,截至2025.10.29,申万一级行业分类;指数行情走势不预示其未来表现,也不代表具体基金产品表现。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三是成交能级提升,资金结构更趋健康。
Wind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A股市场成交额显著扩张,截至10月29日,万得全A指数的日成交额为2.29万亿元,已连续128个交易日高于1万亿元。
数据来源:Wind,统计区间:2020.10.30至2025.10.29;指数行情走势不预示其未来表现,也不代表具体基金产品表现。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不过,当前市场的资金结构,与上一轮由杠杆资金驱动的行情有着本质区别,当前A股两融杠杆水平仍显著低于2015年峰值,市场运行健康度有较明显的提升。
Wind数据显示,截至10月29日,A股两融余额报2.51万亿元,10月以来始终维持在2.4万亿元以上。当前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为2.53%,处于近十年中位水平,远低于2015年7月3日4.72%的高点。
近十年A股市场两融余额数据对比
对比维度当前市场 (2025.10.29)2015年 (2015.7.3)两融余额绝对值2.51万亿元1.91万亿元两融/A股流通市值2.53%4.72%数据来源:Wind,统计区间:2015.4.9至2025.10.29;指数行情走势不预示其未来表现,也不代表具体基金产品表现。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四是投资者结构优化,投资理念更趋理性。
在投资端,市场运行的底层逻辑正经历着转变。一方面,上市公司更加重视股东回报,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,202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达2.4万亿元,较2023年增长9%。【1】
另一方面,投资者结构也在持续优化,机构资金逐渐成为市场“稳定器”和“价值发现者”。据中金公司统计,截至2024年底,以自由流通市值计算,A股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为46.0%,较2014年底的30.9%增长约15个百分点。

数据来源:中金公司《A股资金面的五大变化和市场含义》,2025.7.21;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可见,近十年间,A股市场的制度更完善、结构更优化、投资者也相对更成熟,这些变化使得当前的4000点的内涵已截然不同,A股的根基相对更稳固,韧性也相对更强。
市场聚焦:A股未来行情将如何演绎?
当沪指再度回到4000点重要关口,市场的目光也聚焦于“A股能否拾级而上”。当前,国内外机构均释放相对乐观的信号,支撑市场的积极力量不容忽视。
首先,宏观经济稳中向好,或为股市提供坚实支撑。
中国经济正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中高速增长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经济平均增速达到5.5%,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%左右【2】。
前瞻后市,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稿强调2035年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”,显示决策层对于经济增速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。目前学界和市场机构对“十五五”时期我国年均经济增速的预测主要集中在4.7%~5.0%之间【3】。这意味着企业盈利可能有较稳定的增长基础,股市作为经济“晴雨表”或将从中受益。
其次,新质生产力方兴未艾,科技创新或注入核心动能。
纵观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,每一次市场浪潮的背后,都蕴含着深刻的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逻辑。无论是集成电路时代的开启,还是个人电脑、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,每一轮科技周期都成功孕育出一批市场领军企业。如今,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,中国在AI大模型等关键环节取得的进展,为其在未来的产业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、并诞生新的领军企业奠定了一定基础。
1957年至今的科技周期划分

资料参考:国信证券《科技周期探索之九:百年回首看科技周期》,2025.2.7;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第三,政策暖风提振信心,制度红利持续释放。
一方面,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召开,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政策预期,引导投资者聚焦于“十五五”规划框架下的重点发展领域,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。
另一方面,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。10月27日,监管层发表题为《发挥投融资综合改革牵引作用 推动“十五五”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》的演讲。与此同时,证监会发布《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》。这些制度安排旨在优化市场生态,为资本市场行稳致远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。
第四,资金格局持续改善,内外资共振提供“活水”。
从国内来看,中国居民目前的资产结构中,房产占比超过60%,固收类金融资产占比在20%以上,权益类资产占比不到3%,这说明居民权益资产的配置潜力较大【4】。机构分析显示,自2023年下半年起,存款搬家的现象已逐渐显现,并逐步从货币基金、债券基金扩展至股票型基金。
国内个人投资者持有结构变化

资料参考:国泰海通《“存款搬家”:如何影响股债?——中国居民财富配置研究二》,2025.9.3;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从全球来看,外资增配中国资产的趋势日益明确。在美联储降息背景下,宽松货币政策带来较为充足的市场流动性,有利于新兴市场资产估值修复。Wind数据显示,截至三季度末,共有46家QFII现身852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,按9月30日收盘价计算,合计持股市值达到1500亿元,较上季度增长100亿元【5】。
最后,从估值角度看,A股在全球主要市场中仍具一定优势。
Wind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10月29日,目前上证指数市盈率约17倍,沪深300指数约14.6倍,均显著低于美股等海外市场估值。
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估值对比
指数代码指数简称市盈率PE-TTMIXIC.GI纳斯达克指数44.00DJI.GI道琼斯工业平均33.08SPX.GI标普50029.81N225.GI日经22523.28FTSE.GI英国富时10020.57AS51.GI澳洲标普20020.08KS11.GI韩国综合指数18.85000001.SH上证指数16.96000300.SH沪深30014.62HSI.HI恒生指数12.06数据来源:Wind,截至2025.10.29;指数行情走势不预示其未来表现,也不代表具体基金产品表现。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理性看待短期风险,震荡整固或是常态
不过,在充分认识市场中长期积极因素的同时,也必须对短期潜在风险保持警惕。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、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等,都可能对市场情绪造成扰动。尤其是指数在积累一定涨幅后,本身也存在震荡整固的内在需求。投资者应认识到,行情的演进并非一蹴而就,阶段性的波动或才是健康市场的组成部分。
市场新阶段,后市该如何布局?
尽管短期波折在所难免,但长期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逐步汇聚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与其纠结于指数的短期起伏,不如深入洞察市场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。展望下一阶段,随着全球主要权益资产估值陆续修复,市场对宏观风险的敏感度可能上升,全球资金也将面临再平衡与结构调整的需要。在此背景下,不妨可以从以下两大方向考虑适时布局。
一是挖掘估值洼地与补涨机会
在结构性行情中,部分长期滞涨、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板块,或有望迎来价值重估。例如消费、医药、金融等行业,当前估值分位数相对较低或处于历史相对合理区域,且未来或受益于经济持续复苏,具备一定的均值回归潜力。
年内涨幅跑输沪深300
近十年估值分位数<70%行业统计
指数代码指数简称2025年至今涨幅近十年市盈率分位数近十年市净率分位数801150.SI医药生物20.28e.48#.71信誉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